福州市
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,虽终始一理,却不是一个死印板刷定的。
气质有能变者,也有不能变者。今人言天性柔缓,天性刚急,俗言天成,皆生来如此,此训所禀受也。
前者人人皆同,后者则因禀气不同而各有殊异。所谓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,实际上无非是气质之性。可见,他们也要引进气质之性。王廷相也反对二性之说,但他明确否定有本然之性,主张性从气出,故只讲气质之性。这种不同,被称为气质之性。
在他看来,质异则性异,故一人有一人之性。这种兼爱思想,正是古代空想主义的进一步发展。[9] 因此,从宇宙论讲,张载所说的太极,是指包含两种对立成分及其性质的统一物质,即太和之气。
这里无极是精神性本体,是从道家《无极图》中拿来的,太极则是指阴阳未分之气,来自儒家《周易》。[51] 无极而太极也罢,天命流行也罢,其实都是从主客体统一的观点讲气化流行过程及其规律,这在宇宙论上同程、朱也是不同的。得其义,则象数在其中矣。王安石提倡五行说,但又提出夫太极者,五行之所由生,而五行非太极也[2]。
就其生生之中,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,谓之阴之生,非谓静而后生阴也。这就从体、用和数的关系说明阴阳二者的对立,并体现在一切事物中。
[62] 以太极为元气,这本是两汉儒家的思想,所谓太极未判,函三为一之类,即是此意。[45]《欧阳南野文选序》,《王龙溪全集》卷十三。在太极阴阳问题上,戴震和王夫之不完全一致。实际上,王廷相的气本说,就是从本体论上解释太极的。
合理的解释是,它只能同无极这个精神本体妙合,所谓无极之真,并不像朱熹所说,是指无形之理,而是无规定的精神实体,在《通书》中则变成了诚体。这套体系是逻辑地先天存在的,圣人画卦之前,此卦已存。心虽是天地万物之主,又叫太极之体[47],但已经不是超越的精神实体,而是灵气所生。太极也就是实有,是整个宇宙的实体,也是全体,兼有空间和时间的意义。
夫阴阳之实为二物明矣,……自其气之冲微而未凝者,则阴阳皆不可见,自其成象成形者言之,则各有成质而不相紊,自其合同而化者,则浑沦于太极之中而为一,自其清浊虚实大小之殊异,则因为二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[1]《删定易图序论》,《李觏集》卷四。
[77] 就是坚持在有限的存在中把握无限。太极是众理的全体,万理的总名,总天地万物之理,便是太极[13]。
[22] 太极既然是气,它就是物质实体,而不是形而上的存在。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太极的存在。张载从气本论的观点谈到太极,论证了天、地、人三才合一之道。北宋思想家李觏、王安石都提出太极和阴阳范畴。只有一阴一阳之道,才是存在于太极之前的形而上者。但他又说:二气感化,群象显设,天地万物所由以生也,非实体乎。
阴阳二者结合,便是太极。但前面说过,朱熹所谓在先,所谓生,均不是从生成论上说。
自其著者而观之,则动静不同时,阴阳不同位,而太极无不在焉。总之,在周敦颐的宇宙论中,太极是气而不是理。
这说明王阳明虽然把良知和阴阳统一于一心,克服了朱熹体用为二的矛盾,但是却产生了另一个新的矛盾。不过,朱熹是就客观自然界而论,王阳明则是从主客体关系而言。
[2]《原性》,《王文公文集》卷二十七。但流传至今的《太极图说》,经过朱熹之手,其首句是无极而太极。[60] 如果认为宇宙是太极与阴阳之合,万物是理与气之合,那就是以规律和实体为两个各自独立的存在,但这种观念论的分析是错误的。[28]《大学春秋讲义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二十三。
但不管怎样说,在周敦颐看来,宇宙是从无开始的,世界来源于无,则是可以肯定的。阴阳之气所以动静流行,虽由于太极之理,但不是由太极生出来。
周敦颐的宇宙论,是有以无为本,不是有生于无。在这个体系中,最高范畴就是太极,因为它是先天学的出发点。
实质在于,他不同意朱熹以太极为理。[8]《横渠易说·说卦》。
[61] 这里的道,也就是太极。合之则为太极,分之则为阴阳,离开阴阳实体,便无所谓太极,故太极以阴阳为实体。这里,他赋予太极以宇宙全体或整体的意义,而又具有超越的绝对性。因此,只能说太极是化生万物的物质根源,无极却是最高本体。
[23] 见《语类》卷九十四。[32]《奏议》,《鹤山大全文集》卷十五。
[36]《无极太极说》,《吴草庐集》卷四。太极作为先天的寂然之体,虽保留着普遍绝对的形式,却只能靠后天认识才能实现。
浑然者充塞宇宙,无迹无执,不见其始,安知其终。邵雍虽然不像周敦颐那样,提出形上本体论的范畴学,但他所建立的先验数学逻辑体系,却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